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方志敏: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05-06    浏览次数:

2024-04-29来源:江西日报作者:周萌

今年是方志敏同志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一个伟大的灵魂、一座伟岸的丰碑,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方志敏同志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些人生之问、信仰之问,他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忠诚干净担当。

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方志敏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方志敏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垂青史,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党和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方志敏的故事,表达了对方志敏同志的崇敬之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方志敏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专门念了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的一段话,并深情地说:“方志敏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深受感染。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信念和期待,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自己的努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又满怀深情地重温了方志敏同志牺牲前留下的铮铮誓言。

方志敏同志是我们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为我们树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方志敏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笃诚践行者和勇毅弘扬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方志敏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创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推动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实践发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浴血奋战,以及不幸被俘后坚贞不屈、以身殉志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求真务实的奋斗创造、清贫奉献的浩然正气。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传承,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方志敏同志表现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温方志敏同志“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誓言,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方志敏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方志敏早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等反帝爱国斗争;求学期间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参与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团组织,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笃信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立志为党奋斗终身:“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悲观失落、士气低沉的情绪,他毫不畏惧地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大革命虽遭受失败,但我毫无悲观失望的情绪。”他随后秘密潜回弋阳老家,动员带领劳苦大众发动弋横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当形势危急、革命事业需要时,方志敏坚决服从中央安排,将自己亲手创建的根据地中的闽北分区和信抚分区划给中央,将闽浙赣主力部队划归中央。面对革命的整体利益和组织安排时,方志敏牺牲的是局部利益,遵守的是党的纪律,顾全的是革命大局,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党性原则。民族存亡之际,他奉命率部北上抗日,义无反顾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35年1月,方志敏与粟裕等人率领先头部队冲破敌人封锁线,到达德兴陈家湾村,然而主力部队因被敌人包围,未能冲过封锁线。此时,敌军有十四个团在方圆不过十五里的地区驻守。生死关头,方志敏命令粟裕等率部先行突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选择留给自己,再度冲入敌军包围圈,寻找和组织主力部队进行突围。突围失败后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畏惧,坚持斗争,依然用一颗赤诚之心和一支激昂之笔为党工作,希望把十余年斗争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血的教训写出来,献给党。在被关押的六个多月时间里,方志敏写下了十三万多字的文章。他写道:“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具体体现。

方志敏同志表现的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方志敏始终充满了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始终保持着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他从小就立下了“为劳苦工农大众谋利益”的志向和愿望。1918年,年仅十九岁的方志敏就在弋阳高小组织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活动。从抱着“工业救国”理念报考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到在九江南伟烈学校读书期间,方志敏经常与各阶层爱国人士走上街头,进行爱国集会演讲和游行示威。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将祖国比作母亲,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以激昂的热情为灾难深重的国家呼喊,号召国人起来拯救祖国母亲。他说:“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方志敏清醒地认识到,欲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哀求帝国主义不侵略和灭亡中国……那是再可笑也没有了”,必须“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也是我们救母亲的唯一方法”。在创建发展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他始终把爱国与爱人民统一起来,把人民的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注重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给贫苦农民分田分地,兴修河坝堤圩,发展红色教育等。他说:“苏维埃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虽然群众在革命后的生活,比较革命前有着显著的进步,但苏维埃仍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设了许多方法,帮助和指导他们走进更进步的生活。”他要求赣东北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各方面建设时,都必须事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他说:“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非常亲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忠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即使面对生命的终点,他仍将一腔热血化作情与火的文字,向祖国和人民深情告白,写就《可爱的中国》等不朽名篇,用实际行动真正践行了“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的铮铮誓言,成就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方志敏同志表现的求真务实的奋斗创造,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担当雄心。方志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在求学和革命探索阶段,成立了江西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南昌新文化书店,参与创建了江西最早的农民协会——扬子洲农民协会。在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和闽浙赣地区实际相结合,牢牢把握求真务实这一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勇于创造、善于创造,实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波浪式地发展政权。这些“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各项政策,被毛泽东誉为“无疑义的是正确的”。他在政治上创造了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建立基层红色政权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赣东北苏区推行的《共产党员守则二十二条》,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实践探索和有益经验;他在经济建设上较早地通过发展经济和整顿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实行赤白贸易、在苏区发行红色股票,推动赣东北苏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力保障了革命战争的各项经费支出,巩固了根据地,还为中央苏区提供了巨大支援和政策借鉴。在反“围剿”斗争中,方志敏结合实际担当创造,领导苏区军民以地雷战、游击战反击敌人的进攻,党中央号召全国各地学习赣东北地雷战的经验。在军事上,他指挥红十军两进闽北打通与中央苏区联系,为中央苏区提供了可靠的右翼屏障和重要策应。在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不避风险、敢于斗争,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保护了一大批干部。他提出,整个苏维埃不仅是处理一切日常事务及镇压反革命的政权机关,而且是发动群众、改善群众生活的组织者,苏维埃政府应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奋斗创造,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创新创造的精神状态和担当实干、争取胜利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深刻内涵。方志敏同志表现的清贫奉献的浩然正气,凸显了共产党人的无私公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读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作为赣东北和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掌管大权、手握重金,却一直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当婶婶向他讨些买盐的钱时,他耐心地解释说:“我管的花边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都是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他的妻子被捕,妻兄向他索要四百大洋保释费,他摇头拒绝说:“苏维埃政府的钱来之不易,要尽量节约,四百大洋留下来,可以做许多事,还是另想他法吧。”方志敏身患严重的肺病,警卫员总想为他改善伙食,有次他发现自己吃的是白米粥而战士吃的是米糠和野菜粥,就叫警卫员告诉伙房:“大家吃什么,我吃什么,不能特殊。”他虽为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但从不居功自傲、以权谋私,从不奢侈浪费,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他始终和普通干部战士一样,每天除了食米外,只领四分钱的菜金。对于清苦的生活,方志敏毫无怨言,因为他深知,只有领导干部带头节俭,守住清贫,才能团结广大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巩固苏维埃政权。他认为“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严格要求整个苏区的党员干部,大力反腐倡廉。他经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坚决打击官僚主义的工作方式,忠实地为群众谋利益。他指示苏区的报刊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大力宣传各级政府中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模范,无情地揭露批判那些贪污浪费的党员干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放眼整个中国革命,尽最大努力支援党中央和中央苏区,仅从1930年到1932年,向党中央输送黄金超过一千两。1933年春,赣东北苏区给中央苏区支援了两千两黄金、一百余万元银元和四十余箱药品。而在被捕那天,他身上除一支自来水笔和一块旧表外,没有一文钱,让搜身的敌人十分困惑。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他清贫奉献的崇高品格,是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具体体现,深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孕育而成的一种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与源于江西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精神有着历史渊源和紧密联系。

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实践探索。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同一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方志敏在赣东北地区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并创建了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杰出实践者和探索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方志敏同志创造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向路线是正确的。我们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的思想是一致的。”方志敏关于“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只有“用武装暴动的手段夺取政权”等观点以及实施“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策略、先依靠群众武装建立根据地再正式建立红军的工农武装割据新形式等实践成果和理论思考,生动体现了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的核心要求,为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逐步找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方志敏同志及其领导的赣东北红军和根据地,对此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方志敏在领导赣东北红军和根据地进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探索革命道路进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的生动体现。

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是苏区精神的模范践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方志敏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作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分子,在开展和巩固赣东北苏区的战斗中,在进行苏维埃的建设中”,用尽所有的力量去做。方志敏是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实践发展的重要领导者和伟大实践者,创建了我们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苏维埃政权,曾当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和第二届主席团委员,先后担任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方志敏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在党的建设、军事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取得重大成就,为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方志敏红旗勋章,毛泽东主席多次表彰赣东北省的模范工作。在领导推动苏维埃各项建设的同时,方志敏在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将苏维埃的工作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即苏维埃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进步精神、刻苦精神、自我批评精神,并自觉用这些精神指导实践。毋庸置疑,方志敏为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苏维埃建设方面的成功实践和理论思考,既为苏区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实践来源,又为苏区精神的弘扬树立了践行模范。

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的英勇彰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境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围剿”。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党领导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过程中,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挥,顾全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1934年7月,为调动和牵制“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施的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分别北上和西进。由红七军团等部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经闽北到闽浙赣苏区,11月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临危受命,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继续率部北上抗日。明知孤军北上前路凶险,方志敏却义无反顾,出征前留下铿锵誓言:“我下了决心去完成党所给我的任务。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历时六个多月,转战五千六百余里,先后经过四省四十余县的广阔区域,展开大战三十余次,小规模战斗数百次,兵锋深入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以万余将士吸引、调动和牵制了国民党“围剿”重兵二十万之众。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坚定举起抗日旗帜,服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重要部署,开启了红军长征的序幕,谱写了红军长征壮丽史诗中的闪光篇章。尽管方志敏和他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未能走到陕北,但他们和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一样,都是长征精神的铸造者和彰显者。方志敏同志和其他英烈们那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大义凛然、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对长征精神最生动的彰显,也是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生动体现。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方志敏的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特别是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考察指导,要求“要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砥砺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需要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我们党百余年来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弘扬方志敏的革命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弘扬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要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矢志不渝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奋斗。要对党绝对忠诚,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新时代弘扬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持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始终把初心和使命转变为建功立业的动力源泉,牢记“国之大者”,知大局、懂大局、为大局,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讲条件、不打折扣。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新时代弘扬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就是要传承发扬党的政治优势和政治品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拿出破旧立新的魄力,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努力创造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新时代弘扬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就是要为政清廉、取信于民,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永葆党的政治本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构建更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持续纠“四风”、树新风。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切实当好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建设者、守护者。

(作者系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Copyright 2014-2016 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